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A.1895~1911年 | B.1912~1919年 |
C.1927~1936年 | D.1945~1949年 |
《汉书·严助传》记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 | 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 |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下列对材料中“有事好商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人民直接当家作主 |
B.对话协商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 |
C.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相契合 |
D.适应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
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A.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 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
C.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 D.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