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学士丘濬重其文( ) ⑵上谒监司 ( )
⑶与若期,三日后来 ( )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吾欲辱之,何以也 | B.以丛草为林 |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
翻译下列句子。
(1)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与朱元思书》(共15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字:
(1)一百许里()(2)猛浪若奔()
(3)互相轩邈()(4)窥谷忘反()翻译下列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志之: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好生”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他涨红了脸,眼泪似乎要奔涌而出了,他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加点的“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答:文中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答:请赏析句子:“他涨红了脸,眼泪似乎要奔涌而出了,他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转身就跑。”
答: 文中妻子的话暗含着怎样的意思?
答: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
答:读了本文,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答: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①念臣赋性②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③病在膏肓,命垂④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⑤,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⑥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自表后主》
( 注:《自表后主》是诸葛亮在临死前给刘禅的肺腑之言。
①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②赋性:天。③何期:谁料。④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⑤寰宇:天下。⑥屏黜:摒弃,排斥,这里指罢免。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 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
C.咨臣以当世之事 |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译文: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答出两点即可)
答: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臣,杜甫曾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形容诸葛亮对蜀国的尽心竭力,说明诸葛亮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教育后代时,诸葛亮也同样十分严格,他在临终前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有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一个人须恬谈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成为许多人修身养性的案头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