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军“每御敌,皆临时分领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知将之威惠。”“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必致败。”
士兵所用武器,“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小大,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
“至于平民,则素不知战”,“内地州县,人不习兵”,“养兵虽多,及用则患少,以民与兵为两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的效果。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化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变化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概括指出上述三个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这表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2: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怎样理解此材料的观点?
(2)据材料2概括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是针对雅典怎样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2: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3: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4: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以上四则材料出自岳麓版、人教版
和人民版教科书
材料5: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知识即美德”;“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至材料4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5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材料2:《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自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也。
——《亭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1朱熹认为“通众理”的方法是什么?
(2)材料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思想?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求学的态度应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