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冯 唐 传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人,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太史公曰: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冯公近之矣。
【注】毂:gǔ 车轮的中心部分。阃:kūn 郭门的门坎。这里指朝廷以内。 彀:gòu 张满弓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官率将,李牧善:友善 B.中尉及郡国车士主:主要
C.是以兵破士北:败北 D.独无处乎?间:私下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冯唐“不偏不党”的一组是( 3分)(  )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唐具以实对 ③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④鄙人不知忌讳 ⑤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⑥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A.② ④ ⑥ B.① ③ ⑤ C.① ② ⑤ ⑥ D.② ③ ④ 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

A.冯唐敢于直言,曾当众让文帝难堪过。
B.冯唐侍奉过文帝、景帝、武帝,九十余岁才罢官不做。
C.冯唐据理陈辞,终于让文帝赦免了魏尚。
D.冯唐以孝著名,为人正直,不偏不党。

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学过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②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襄子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ㅤㅤ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候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

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ㅤ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

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

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

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贵廉

ㅤㅤ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ㅤㅤ“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ㅤㅤ“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ㅤㅤ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ㅤㅤ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遂嗜欲

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

D.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豪绅

行一切

B.是天下奢侈

相沿为常事矣

C.择便巧史书……者

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此矣

今日之变,有甚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

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

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

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