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选自庄周《逍遥游》)
(乙)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谏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榆枋而止抢:触、碰
B.仍设法盗 弭:消除
C.凡再典贡部 再典:再次主持
D.黄中构疾构疾:生病、犯病

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及第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迁谪”来表示升官。
C.金陵,就是指现在的南京。古时南京,又称建业、建康、江宁、白下、应天等;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下列对乙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吕端出朝镇守襄阳,然后在朝中担任枢密直学士。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也恨:遗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无忘乃父之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组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皆背晋以归梁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其所以失之者尔三矢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罕:极少。
C.夫夷以近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匈奴备:防备
B.赵王李牧让:指使
C.王用臣必:一定要
D.悉习战勒:统率、组织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③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④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⑤牧杜门不出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季氏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效:一一列举
B.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以:于,在
C.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听:听从
D.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雅:平素,向来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为了表现于谦政绩卓越的一组是()
①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②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遗御史捕之
③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④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⑤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 ⑥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知道于谦堪当重任,所以在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的时候,亲自授意,破格提拔他担任兵部右侍郎,去做河南、山西巡抚。
B.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时,严厉的措施和宽缓优惠的政策都得到了推行,太行山一带的盗贼都躲藏起来,不敢作恶了。
C.于谦每次进京入朝奏事,都两手空空,不对朝中官员行贿,所以朝中的一些权贵都对他感到不满。
D.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于谦请求发放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一些年纪大的官员负责监督管理。

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2)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3)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面线的部分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丹传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麦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拜?”丹曰:“君房(侯霸,字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勤者而之劳:慰劳
B.皆兼功自厉:激励
C.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会:适逢
D.何为拜?见:被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王丹好施周急的一组是()
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②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
③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④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
⑤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⑥军粮乏,丹率宗族上麦二千斛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丹是京兆下邽人,哀帝和平帝时在州郡做官,在王莽掌权时,不到朝廷任职。
B.王丹善施教化,他奖励耕者,激励惰者,帮助困者,使当地的风气一天天好转。
C.王丹疾恶强豪,先利用给人吊丧之机,巧妙地讽刺河南太守,后来又拒与结交。
D.王丹在复征为太子太傅后,对与他绝交的客人不设食而罚之,显得气量狭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2)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3)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请用“/”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