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称“商鞅”。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循礼者不足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秦内:通“纳”,接纳,收容。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说车赠杨诲之
柳宗元
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攻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曰:“然。”
曰:“是一车之说也,非众车之说也,吾将告子众车之说。泽而抒,山而。祥而旷左,革而长毂以戟,巢焉而以望,安以爱老,辎以蔽内,垂绥而以畋,载十二旒,而以庙以郊以陈于庭,其类众也。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也。是故任而安之者箱,达而行之者轮,恒中者轴,挶而固者蚤,长而桡,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辕,却暑与雨者盖,敬而可伏者轼,服而制者马若牛,然后众车之用具。
今杨氏,仁义之林也,其产材良。诲之学古道,为古辞,冲然而有光,其为工也攻。果能其量若箱,周而通之若轮,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摄之以刚健若蚤,引焉而宜御乎物若辕,高以远乎污若盖,下以成乎礼若轼,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则乎车之全也。《诗》之言曰:“四牡騑騑,六辔如琴。”孔氏语日:“左为六官,右为执法。”此其以达于大政也。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遇阳虎必曰诺,而其在夹谷,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后之学孔子者,不志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
诲之吾戚也,长而益良,方其中矣。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惧圆其外者未至,故说车以赠。
[注]①抒:削薄。谓在沼泽行走的车,轮辋的外緣要削得薄。②祥:丧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而侔:等同
B.果能其量若箱恢:扩大
C.则乎车之全也庶:差不多
D.莫能以圆遂:前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指而告之曰去今之墓而葬
B.吾将告子众车之说浩浩如凭虚御风
C.退不罪乎人辕若予,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D.而其在夹谷其为惑终不解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列举不同用途的车子,得出各种车均要做到外圆内方,并借用车子所不可缺少的部件来比拟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B.文章以孔子为例,说孔子在本乡对阳虎显出恭顺的样子,但在夹谷却面叱齐景公,强调在“用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质良”。
C.这篇文章虽然讲的是“车”,实际是说为人处世中“方”和“圆”的辩证关系,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以车为喻,能形象地给人以启发。
D.本文很多句子直接挪用《礼记》原文,句子简而深,大概是“诲之学古道,为古辞”之故;而虚拟和杨诲之面对面的谈话语气,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活泼。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知 是 之 所 以 任 重 而 行 于 世 乎 材 良 而 器 攻 圆 其 外 而 方 其 中 然 也 材 而 不 良 则 速 坏 工 之为功 也 不 攻 则 速 败 中 不 方 则 不 能 以 载 外 不 圆 则 窒 拒 而 滞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
(2)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甲段文字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
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廖有方
(唐)范摅
廖有方,元和乙未岁,下第游蜀。至宝鸡西,适公馆,忽闻呻吟之声,潜听而微惙也。乃于间室之内,见一贫病儿郎,问其疾苦行止,强对曰:“辛勤数,未遇知音。”眄睐叩头,久而复语,唯以残骸相托,余不能言。拟求救疗,是人俄忽而逝。遂贱鬻所乘鞍马村豪,备棺瘗之,恨不知其姓字。苟为金门同人,归歧凄断。复为铭曰:“嗟君殁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后,廖君自西蜀回,取东川路,至灵龛驿。驿将迎归私第,及见其妻,素衣,再拜呜咽,情不可。徘徊设辞,有同亲懿淹留半月,仆马皆饫,掇熊虎之珍,极宾主之分。有方不测何缘,悚惕尤甚。临别,其妻又悲啼,赠赆缯锦一驮,其价值数百千。驿将曰:“郎君今春所葬胡绾秀才,即某妻室之季兄也。”始知亡者姓字,复叙平生之吊,所遗之物,终不纳焉。少妇及夫坚意拜上。有方又曰:“仆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遂促辔而前。驿将奔骑而送复逾一驿尚未分离廖君不顾其物驿将执袂各恨东西物弃于林野
乡老以义事申州,州将以表奏朝廷。文武宰寮,愿识有方,共为导引。明年,李逢吉举,有方及第,改名游卿。声动华夷,皇唐之义士也。其主驿戴克勤,堂牒本道节度,甄升至于极职。克勤名义,廖君同远焉。
【注】①瘗(yì):掩埋。②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③亲懿:至亲。
对下列句了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勤数,未遇知音举:被举荐。
B.再拜呜咽,情不可任:承受。
C.淹留半月,仆马皆饫淹留:羁留,逗留。
D.李逢吉举,有方及第知:主持,执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问其疾苦行止,强对曰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遂贱鬻所乘鞍马村豪不拘于时,学
C.物弃于林野今君亡赵走燕
D.克勤名义,廖君同远焉亦知水月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有方侠肝义胆,仁者襟怀,济人于苦厄而不受回报,他的义举为时人所称道。
B.戴克勤因为廖有方为自己妻子的长兄胡绾料理后事,而对廖有方及其仆人盛情相待。
C.灵龛驿将一家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戴克勤的德行也获得了朝廷的肯定,被提拔为驿站最高长官。
D.本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表现了主人公廖有方的义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社会对情义的推重。

用“/”给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驿 将 奔 骑 而 送 复 逾 一 驿 尚 未 分 离 廖 君 不 顾 其 物 驿 将 执 袂 各 恨 东 西 物
乃 弃 于 林 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久而复语,唯以残骸相托,余不能言。
(2)仆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想,被后人称为“ ______”。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说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①。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②,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③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④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其制,修之畜其用,斫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⑤,细木欐⑥,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选自《何大复集》,有删改)
【注】① 轸(zhěn) :系琴弦的轴;徽:琴面上按弦的部位记号;越(huó):琴瑟底面的孔。②比排比音节的高低。③ 数次:琴徽的度数合乎次序。④ 伶伦:传说中黄帝时的乐官。⑤ 节:柱子上的斗⑥ 细木欐(lì) :用细木做大梁。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子之,三叩其弦御:用,指弹奏
B.使攻者制之其制中:符合
C.可以宣气养德,情和志道:说出
D.自而欲求多褊:狭溢,狭小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是琴弦韧疏②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B.①斫成之;饰以出之②敛赀财送其行
C.①劲能弗挠也②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①一物众理备焉②其隙也,则施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弹琴动作的要诀来比喻人的信用、智慧、仁义和谦逊等品德,以制琴、弹曲的规定和要求,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
B.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针砭时弊,借琴的制作不当导致琴不中用,批判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不当的社会现象。
C.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结尾戴仲鹖的回答“一物而众理备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收束全文的同时,又深化了内在的义理。
D.“说”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事理。本文议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构严整紧密,层次清晰;句子整散结合,节奏鲜明。

用“/”给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②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