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但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至万余。山东群盗任风亭等剽掠旁郡,扰及东明。素蕴设计降其渠 ,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柄政,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具疏辨,并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巷暑疫,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其实,条为两疏。来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曰:“此疏行,吾目瞑矣!”
(《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蕴设计降其渠 渠:头目。 |
B.辅臣柄政柄:执掌。 |
C.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恶:讨厌。 |
D.寻称病乞休寻:寻找。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以言为事作《师说》以贻之 |
B.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
C.尤端本澄源之要也。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D.乃命发湖广军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上疏请赈,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中杨素蕴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请简单概括有子的观点。
这两个选段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yǐ):通“舣”,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⑥不忍杀之,以赐公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刚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 |
B.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
C.项羽面临败亡时,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
D.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作者凭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愿得谒之 谒:请。 |
B.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顾虑。 |
D.臣左手把其袖, 把:把握,抓住。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恐惧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B.夜缒而出,见秦伯 |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为戮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其无礼于晋 |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D.而右手揕其胸 吾其还也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早时)形影相吊(安慰) |
B.终鲜兄弟(没有) 逮奉圣朝(及) |
C.则刘病日笃(更加)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
D.则告诉不许(申诉)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舅夺母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
B.寻蒙国恩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C.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帝乡不可期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之二虫又何知 |
B.猥以微贱去以六月息者也 |
C.急于星火俨骖騑于上路 |
D.且臣少仕伪朝彼且奚适也 |
下列加点字与“臣具以表闻”中“闻”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而征一国者 |
B.腾蛟起凤窜梁鸿于海曲 |
C.眄庭柯以怡颜宾主尽东南之美 |
D.悦亲戚之情话目吴会于云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几件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 |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表现祖孙情,第二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 |
C.作者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迹。 |
D.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
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用“/”给两处划线语句断句。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