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 的文章 ,完成后面小题。(18 分)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 ——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 —— 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 的情景 , 他们 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 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 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 , 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 。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 “ 小二层 ” 。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站在老屋门口
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 (3分)
文中描写细腻感人。 请 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3分)
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 请 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特别班的鼾声饶怀中
②这间教室只有一扇前门,靠南的墙上有两个窗户,但位置很高、开口很小,(A)外面的光线躲躲闪闪不愿意照射进来。教室里阴沉昏暗,即使大白天都要亮着灯。令学生心惊胆战的是教室里安装有“电子眼”,且是一种可以旋转的摄像头,同学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监控之中。
③班主任姓庞,个头铁塔似的高大,身体水牛似的粗壮,肌肤墨碳一样的黝黑。自称三国猛将庞德之后。庞老师以前是学校的体育老师,学校教导处陈主任特意挑选出来委以重任。庞老师重任在肩,决定要给这些“另类”的学子来个一个“下马威”,给他们留下“泰山压顶”的威严形象。
④第一节课是班会课。庞老师特意安排在仓库前得一块空地上进行。现场上放着十几块砖头和一个笨重的石锤。庞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儿站着,看庞老师他表演“功夫”。庞老师摆出武林高手的架势,束胸、举臂、踢腿,尔后深呼吸一番之后,便开始手劈砖块。(B)只见他气运丹田,“咔嚓咔嚓”一块块结实硬朗的砖块在他手里一一掰开,就像掰开一块块压缩饼干一样轻松,这可是硬功夫,同学们看得眼睛都直了。接着庞老师又表演起石锤来。只见他扔起那个一百多斤重的石锤就像常人提个水壶。石锤在他手虎虎生风,锤影、人影几乎分不清了。同学们一个个表情愕然,脸色煞白。表演过后,庞老师随即宣布班纪班规:不准顶撞老师,不准打架,不准缺作业……。
⑤这之后的几天里,同学们果然规规矩矩。
⑥第五天里,出事了。
⑦是语文课。老师正在解释“鼾”字的含义和用法,教室里突然传出一阵阵的鼾声,老师觉得纳闷,没想到同学们却忽然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接着又有几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并且也发出是鼾声。这时,教室里鼾声如雷,此起彼伏,同学们笑得更热闹了,简直像一锅沸腾的稀粥。语文老师气得嘴唇打颤,立马找到教导主任那儿“告状”。
⑧教导主任当即找到班主任庞老师。庞老师经调取监控录像查实,得知原来是吴天浩、胡贵、徐友三等同学在故意起哄。
⑨陈主任对庞老师说:“这回一定杀一儆百,对故意捣蛋的同学给予纪律处分。”没想到几个孩子一脸孤傲,相互逗趣说:“杀一儆百?哈哈,我们不是另类吗?好啊,我们正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尽情表演一番,好让班上打鼾的队伍不断扩大。”这些话被庞老师听见了,他暗暗沉下了脸。
⑩第二天上午,学校李校长来到了教室。李校长走上讲台向学生们深深地鞠了个躬,说:“同学们好!作为校长,我要向大家道歉,请大家原谅我在决策上犯下的错误。学校设立这个班的初衷是想让同学们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教育,改掉一些坏习惯,迎头赶上同年级的其他同学。没想到这样做却伤害了你们的自尊心。经过这些日子的观察,发现同学们都是有个性、有潜力的,你们故意用鼾声抗议让我们警醒,你们不是另类,你们需要拥有和其他同学同等的学习环境。从今天起,学校决定撤销这个班,让你们回到原来的班级继续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改掉自身的坏习惯,成为可造之材。”
⑪台下掌声如雷,有的同学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⑫庞老师走上讲台,声音竟然有些哽咽。“作为班主任,我不称职,我同样忽略了同学们的感受。但是有一点,老师的心都是善良的,都希望同学们能进步。今后,我不再是你们的班主任,但还是你们的好朋友!”
⑬庞老师刚说完,只见胡贵同学站起身来:“老师,错的是我们,我们不该撒野胡闹。对不住老师,也对不住父母。今后,我一定遵守纪律,用心学习。”胡贵说完,吴天浩也站了起来,接着站起来的还有徐友三……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6期.“特别班”特别在何处?
.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④段到⑬段故事情节的梳理
.结合庞老师的言行,说说庞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
(A)(B)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处:.请谈谈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企业如人 重在其神
张 真
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需“”为基;企业之“”需“”而立。
——选自2011年 第四期《新湘评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分论点?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选词填空。
备选词语:形神
企业之“”需“”为基;企业之“”需“”而立。.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论证作用。
.“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中“难”能换为“不能”吗?为什么?
(二)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2分)
、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2分)
句子:
理由:、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阅读第④段,请简要回答“我”为什么要上网吧聊天?
、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 (只写内容要点)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
、第②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第⑥句话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
、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由概括到具体 | B.由特殊到一般 | C.由整体到一般 | D.由先到后 |
、第③句话中有两个词突出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请把它找出来,然后简要地进行分析。
(二)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