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地(50ºE,30ºN)白昼长10小时,那么乙地(50ºE,30ºS)日出的地方时是( )
| A.5时 | B.6时 | C.7时 | D.8时 |
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气候极端事件越来越频繁出现。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注:图例中数字所代表的灾害类型
1—冻融、冰川为主 2—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 3—沙漠化为主
4—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 5—岩溶、塌陷为主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
|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
|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
|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
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
|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
| C.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
| D.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体现在
| A.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东盟各国资源相对丰富 |
| B.中国劳动力成本高,而东盟各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
| C.东盟各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较大 |
| D.东盟各国技术水平较高,而中国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表现为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
|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
| C.在迁出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
| D.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
| B.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
| C.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
| D.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
2013年12月10日晚上九点二十分,在太空飞行了九天的嫦娥三号飞船,再次成功变轨,从100公里×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降低到近月点15公里、远月点100公里的椭圆轨道。这也是嫦娥三号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次变轨,是“嫦娥登月”前的最后一次轨道调整。12月14号,嫦娥三号就将实施月面软着陆。15号,嫦娥三号将释放国产“玉兔”号月球车。这将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和巡视勘探,同时也是1976年后人类探测器首次的落月探测。据此回答下题。
“嫦娥登月”前的最后一次轨道调整时,希腊雅典(东3区)的天文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 A.次日17时 | B.次日凌晨1时 | C.4时 20分 | D.16时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