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走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名其一处: 以为妙绝: 意少舒:
妇抚儿乳: 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翻译下列句子:
(1)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文中多次描绘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为什么作者在前后都要交代表演者使用的道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山峦为晴雪所洗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B.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C.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D.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故能得人心 |
故: |
|
②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
兵: |
|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译文: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
俨然:整齐的样子 |
B.阡陌交通 |
交通:运输事业 |
C.咸来问讯 |
咸:都 |
D.欣然规往 |
规:计划 |
(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