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
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写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⑾[郎中]宫廷的侍卫。
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划线的意思。
(1)长跪而之()(2)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3)寡人矣()(4)图而匕首见()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夕阴,气象万千( ) (2)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
(3)日出而林霏()(4)山间之四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先生王斗, 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耳 ,王驷已备矣;世无东国外俊、卢氏之狗,王之狗已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①骐麟、耳:古代骏马 。 ②东国外俊、卢氏之狗:古代名狗。
下列句中的“于”与画线句“寡人奉先君之宗庙”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复立楚国之社稷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斗让宣王亲自迎接他是因为想要引导宣王好士。
B.从“生于乱世,事乱君”的言辞可以看出王斗确是一个敢于直言正谏的人。
C.王斗称赞齐桓公有五个爱好,齐宣王有四个爱好,因而齐国大治。
D.齐宣王是一个能接受意见,知错能改的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①造 门而欲见齐宣王 敢直言正谏
乱君 ④王之狗已
翻译句子。
①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
②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矣。(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夫不司马迁之志 (2)则几乎
(3)小大之 (4)王之甚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知之难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
B.读书者,天下比比矣如土石何?
C.人知《离骚》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D.欲知屈原之志温故知新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节选自袁弘道《徐文长传》)
下列句中的“而”与“信心而行”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黑质而白章 B.夺而杀尉
C.朝而往 D.而吾以捕蛇独存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徐文长虽然屡次乡试都未考中,但是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仍旧聘请他做幕客。
B.胡宗宪统领几支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们都十分畏惧他,只有徐文长敢和他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C.徐文长在一酒楼喝酒,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文长暗中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他绑进衙门斩首。
D.胡宗宪凡是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徐文长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胡公皆文长代作表­­­­­ _________
③一军 ④公后以他事杀之 ­­­­­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信任多此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