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称:称赞 |
B.食不重肉重:重叠 |
C.虽详与善详:通“佯”,假装 |
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显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B.故人所善宾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C.力行近乎仁吾尝疑乎是 |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句3分)
①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②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阅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语段节选,完成下面-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 B.②④⑥⑧ | C.①③⑤⑦ | D.①④⑤⑧ |
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D.复为慷慨羽声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欲止不内
A.①②⑤/③④/⑥⑦ | B.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
C.②⑥⑦/③④⑤/① | D.③⑥/⑤⑦/①②④ |
下列句中虚词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倚柱而笑②今急而求子③劳苦而功高如此④项王按剑而跽⑤荆轲和而歌⑥因人之力而蔽之⑦拔剑撞而破之⑧未有诸侯之赏,而听细说
A.①⑤/④⑥/②⑦/③⑧ |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
C.②④⑦/③⑤/① /⑥⑧ |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
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因击沛公于坐③群臣侍殿上者④何厌之有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⑧大王来何操⑨具告以事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②⑤/④⑥⑩/③⑦/⑧⑨ | B.①⑤⑩/②⑥⑨/③⑦/④⑧ |
C.②⑥⑦/③⑨⑤/① ⑩/④⑧ | D.③⑥⑧/⑤⑦/⑨②④/⑩①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共14分)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 |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
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各题。(共14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涉及默写,此句省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涉及默写,此句省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无以至今日()②过蒙拔擢()
③日薄西山()④听臣微志()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 | B.①与③相同 |
C.②与③相同 | D.①②③都不相同 |
下面四个句子中, “之” 作代词的一项是()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C.之二虫又何知 |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阅读《逍遥游》片段,完成下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________________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 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
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