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新华日报》载:“虽然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这说明国民参政会
A.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
B.具有普选的人民代表机关的性质 |
C.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诉求 |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A.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 B.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D.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
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集议”和“谏议”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时期是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A.丞相 | B.殿阁大学士 | C.尚书令 | D.军机大臣 |
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这场革命指的是
A.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 B.设置刺史 |
C.实行察举制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史记·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材料可以确定
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 | B.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 |
C.“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 | D.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