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后来他更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加封为“万岁”。这体现出( )
| A.拜上帝教与中国皇帝制度相结合 |
| B.太平天国定都后战局渐趋恶化 |
| C.杨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 |
| D.太平天国权力争夺借助宗教迷信 |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 B.产品上交国库 |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兴办学校教育 |
下列事件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天津条约》 |
| C.开放广州——《马关条约》 | D.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领事裁判权 |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
| C.开放通商口岸 | D.协定关税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上述材料最能表明
| A.德国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
| 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 |
| 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 |
| 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