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稍年长一点的读者应该记得,很多问题在这之前公开谈论并不方便。……幸好一九七八年严冬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我也随之获得了生存的尊严。
——余秋雨《山居笔记》
材料二:邓小平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只能导致失误,甚至失败。……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
——《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1978召开的“会议”指的是党历史上的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国曾出现过重大的“失误,甚至失败”,试举1例加以说明。材料二中邓小平所说的“中国自己的模式”是指什么?
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选择填空题((1)(2)两题:将所提供的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中相应的空格内,每格1分,共8分):
(1)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吴越争霸
E、牧野之战 F、巨鹿之战 G、城濮之战 H、楚汉之争
围魏救赵 |
A |
卧薪尝胆 |
③ |
纸上谈兵 |
① |
武王伐纣 |
E |
退避三舍 |
② |
项庄舞剑,间在沛公 |
H |
破釜沉舟 |
F |
减灶计 |
B |
①②③
(2)A、孙武 B、韩非子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儒家 E、道家 F、墨子
人物 |
学派 |
主要思想 |
① |
法家 |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老子 |
② |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
③ |
兵家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孔子 |
④ |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 |
⑤ |
墨家 |
主张“兼爱”“非攻” |
①②③④⑤
(3)第(2)题的表格中,谁的主张最受当时的统治阶级欢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
材料二 :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四: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
全胜 |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
败北 |
58次 |
3次 |
4次 |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相对应?
(3)材料三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分别是哪一条?
(4)根据材料三,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一个平民,想变为贵族,你会怎么做?(或者你应该怎么做?)
(5)材料四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哪一项作用(影响)相对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文字叙述和材料二的图片中,你看出人类居住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境内哪一条大河流域哪一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3)是什么因素造成材料中两所房屋结构的不同
在世界历史上,改革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谁的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他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政治制度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七世纪时,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哪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国家?
(3)八世纪初,法兰克王国进行了土地分封制的改革,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什么?这一改革促进了西欧哪一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