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梭伦的诗歌:“我使许多流落外邦的雅典人返回他们为神所保佑的祖国……对那些留在家乡遭受奴役之耻,在主人面前总是因害怕而发抖的人,我也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取得以上效果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是( )
①推行财产等级制度②颁布“解负令”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1969年,中共高层对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中国()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
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
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倡导“联合劳工”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是因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 B.实业救国取得显著成效 |
C.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 D.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军阀统治 |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