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噪声有多种方法,其中“隔声”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选择隔声材料是关键,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线、报纸、棉花、泡沫)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盖上盒盖,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 (响度/音调/音色);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 ;
(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 .
表一
材料 |
毛线 |
报纸 |
棉花 |
泡沫 |
响度 |
弱 |
响 |
最弱 |
较弱 |
表二
材料 |
毛线 |
报纸 |
棉花 |
泡沫 |
距离 |
3.5 |
4.1 |
2.5 |
3.0 |
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 .
(5)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大/小)的原理.
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圆柱体A和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
圆柱体 |
实验序号 |
h(米) |
p(帕) |
圆柱体 |
实验序号 |
h(米) |
p(帕) |
A H为0.4米 S为0.03米 2 |
1 |
0 |
7000 |
B H为0.3米 S为0.05米 2 |
7 |
0 |
7000 |
2 |
0.10 |
7200 |
8 |
0.12 |
7400 |
||
3 |
0.20 |
7400 |
9 |
0.18 |
7600 |
||
4 |
0.40 |
7800 |
10 |
0.24 |
7800 |
||
5 |
0.50 |
7800 |
11 |
0.30 |
8000 |
||
6 |
0.60 |
7800 |
12 |
0.40 |
8000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11与12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 。
③由实验序号3与8或4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两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存在h不同而p相同的现象。若用圆柱体A、B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二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相同。
表二
实验组号 |
h A(米) |
h B(米) |
第Ⅰ组 |
0.10 |
|
第Ⅱ组 |
0.18 |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需记录动力、动力臂、 和阻力臂,为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数值,应使杠杆在 位置保持平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能够找到 像的位置 (选填"实"或"虚"),采用 作为平面镜。
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 ,测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 盘内。在如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牛,读数为 牛。
实验室购买了一批规格为" "的小灯泡,小明同学利用其中一只小灯泡做测量电功率的实验,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实验中各元件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小灯泡变暗,连接导线不能交叉)。
(2)小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得到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数据,填入他自己设计的表格。
次数 |
电压 |
电流 |
电功率 |
平均电功率 |
1 |
2 |
0.34 |
||
2 |
2.5 |
0.4 |
||
3 |
3 |
0.44 |
Ⅰ请指出这个表格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
Ⅱ小明操作规范读数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为 时,求得小灯泡的电功率为 ,故小明认为该小灯泡不合格,他判断的理由是 。
Ⅲ假如生产这种小灯泡钨丝的粗细是一定的,则这个小灯泡不合格的原因是钨丝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 合格产品小灯泡钨丝的长度。
(3)小明还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于是将甲图中的小灯泡换成电阻,当电阻阻值是 时,电流表示数为 ;要使电流表示数是 ,应将 的电阻更换为 的电阻;多次测量后作出的 图象是图中的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 次数 |
钩码重 |
钩码上升的 高度 |
绳端的 拉力 |
绳端移动的 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4 |
0.10 |
1.8 |
0.3 |
|
2 |
6 |
0.10 |
2.5 |
0.3 |
|
3 |
6 |
0.15 |
2.5 |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二次实验中, 内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则它运动的速度为 。
(3)第三次实验中,绳端移动的距离为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4)分析比较第一、二两次实验数据,有用功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两空均选填" "" "或" " 。由此可知,可采用 的方法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