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是指哪件事?
(2)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 化”方面分别做了哪些尝试?
材料二:

(3)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什么?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4)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5)综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哪些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作品对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给予深刻的批评,对以后的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
──丘吉尔
材料二: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三: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潮?
(2)材料二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请举出两例受此观点影响的欧美革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大国崛起的作用。
(4)材料四中“这个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个理论”指导的运动一例
(5)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840年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粘满了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一时不再撞击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人的生命和尊严、国家的存亡与荣辱在此后的百年后,达到最后的极限…
材料二:60年前8月15日,日落东瀛。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将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材料四:毫无疑问,灾难和屈辱应当永远被记住,这是后来者的道义责任。但仅仅记住这些是不够的。仅仅强调屈辱、苦难的记忆,其实难免是对先烈们的不敬。他们胜利了,我们更不能忘却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1840年”近代史的开端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60年前8月15日,日落东瀛”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三的两处横线处都应填上那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遇难者人数达到多少?
(4)结合上述材料,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下图是反映红军长征的场面,你能为这三幅画写个题目吗?

(2)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3)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发扬红军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西安事变的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
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