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说“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帕尔默评价的人最有可能是
A.列宁 | B.斯大林 | C.赫鲁晓夫 | D.戈尔巴乔夫 |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 B.走十月革命道路 |
C.建立责任内阁 | D.实行新三民主义 |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下列属于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是
A.“事事师法西人,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而失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 |
B.“变其甲不变其乙,举其一而遗其二,枝枝节节而为之……必至无功。” |
C.“昨天犹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 |
D.“然则今日昌言起革命军者,其结果,小之则自取灭亡,大之则灭亡中国。” |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秦朝“焚书坑儒” |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