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郑人买履”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 )
A.道家 | B.墨家 | C.法家 | D.儒家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A.申不害 | B.李悝 | C.商鞅 | D.吴起 |
《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对这段文字的深刻理解是()
A.战国时期,有钱人整天享乐,一般百姓为生计而奔波 |
B.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临淄人喜欢音乐、博彩和旅游 |
C.临淄人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 |
D.战国时期商业城市繁荣,物质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口增长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表明其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