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 )
A.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它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 |
B.吸引地球围绕其旋转,构成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
C.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
D.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 |
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子每 11 年出现一次,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
B.耀斑爆发时,会发射强烈电磁波从而干扰大气电离层 |
C.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动力来源 |
D.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使全球可见极光 |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一直立杆的影子,当太阳高度为20°时测得影长为OA(OA的朝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北京时间11:30时测得最短影长为OB(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山西 | B.黑龙江 | C.新疆 | D.云南 |
图示日期前后,该地
A.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 | B.昼短夜长 |
C.正午太阳高度渐大 | D.日出时间推迟 |
下图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摄氏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A.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 |
B.地表缺少植被 |
C.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小 |
D.属于沙漠地区,大陆性强 |
关于乙、丙两地的正确判断是
A.乙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林带 |
B.乙处附近气候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
C.丙处外侧的大洋有暖流流经 |
D.丙处为温带海洋气候 |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 B.W2造成的破坏最大 |
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
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 000 km | B.3 500 km | C.4 500 km | D.4 000 km |
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是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A.水平挤压运动 | B.水平张裂运动 |
C.岩浆活动 | D.变质作用 |
该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A.侵蚀作用 | B.内力作用 |
C.外力作用 | D.内、外力共同作用 |
实地调查发现,图中甲地植被比乙地更加茂密,则该地区可能在
A.我国东部 | B.欧洲西部 |
C.中南半岛 | D.巴尔干半岛 |
下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完成下列各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线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河岸 |
B.河岸的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
C.甲乙丙三处,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
D.甲乙丙三处,乙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
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不可能是
A.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
B.防御洪涝,人工修堤 |
C.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
D.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