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新华社于1950年1月18日专门发表评论并严正指出:中国人民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保卫自己祖国的主权的立场上,是从不考虑一切帝国主义者的意志的;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所制造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特权,必须废除。此则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方针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观察下面两幅图,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递交国书仪式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仪式
A.发展了中国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
B.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C.对国际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 |
D.反映了中国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
“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此后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他们必须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和特权 |
B.用和平共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 |
C.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
D.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
2012年3月22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吴伯雄明确“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首次提出 “一国两区”的概念,即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两个地区(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下列关于两岸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国两区”与“一国两制”含义的本质基本相同 |
B.“一国两区”的实质就是主张两岸永远分离的“台独意识” |
C.可在“一国两制”或“一国两区”新思维下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 |
D.胡锦涛引用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两岸未来很恰当 |
1987年3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九七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
A.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B.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
C.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 | D.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