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遂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所以,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纵然微小但有利于自己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
——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2: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一次辩论中说:“达尔文简直不让我们相信神的意志的干预是存在的,我们能够背叛正宗的传统宗教吗?……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当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每只虾、每个土豆……甚至一条低级的蚯蚓都有不朽的灵魂。如果是这么回事,我想,今天晚上我们回家以后,就谁也别打算能吃下一份烤牛肉了!”
材料3: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1,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2,归纳宗教界强烈反对达尔文学说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反对达尔文学说的真正原因。
(3)据材料3,分析达尔文学说产生的社会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已注意到,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蛾的16倍。
材料2:正如牛顿因发现支配宇宙中的物体的定律而统治17世纪的科学那样,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年)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19世纪的科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1所述生物现象证明了生物进化论的哪些观点?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应如何评价牛顿和达尔文的科学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性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也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被认为是光、电等的传播载体以太的不存在,这使得经典力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经典物理学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一基础建立的理论是什么?
(2)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末,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 “紫外灾难”。
材料2: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物理学大厦’落成”指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落成的?
(2)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物理学理论的新发展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2: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