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
开凿时间 |
河道走向 |
起止点 |
| 隋朝运河 |
隋炀帝时 |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
涿郡—余杭 |
| 元朝运河 |
元世祖时 |
呈南北垂直形状 |
大都—杭州 |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重在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B.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 D.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历史学家斯塔诺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 D.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
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 A.14世纪 | B.15世纪 | C.16世纪 | D.17世纪 |
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下列各项说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表现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③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④教会的文化垄断开始被打破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