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国别 |
人物 |
观点或名言 |
古希腊 |
普罗塔哥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
中国 |
孔子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孟子 |
“仁则荣,不仁则辱” |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材料三 伏尔泰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二中康德哪一观点的体现?这表明当时思想界的核心思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和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明交流融合现象。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材料二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认知价值,朱熹发展了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
——摘编子束景南《朱子大传》
(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今为适之学者……以为今人之言,有其独立自存之领域,而其所谓领域,又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文章义法,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目无旁骛,笔不暂停,以致酿成今日‘的底、他它、吗么、巴咧’之文变。”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高谈无政府主义;我要得意洋洋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这场“文变“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看待其举动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胡适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你作何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先后下令实施“火箭行动”计划和“滚雷”计划,对北越进行持续轰炸,派遣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作战,美国地面部队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南方作战。越南战争由“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
在出兵援越的策略上,中国以派出防空、铁道、国防工程、筑路等支援部队形式介入战争,而且不公开宣布,并将支援部队的军事行动限制在越南北方。至1968年3月止,中国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32万余人,其中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而美国明知中国在大规模援越,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军事任务,也不予公开点破。
——《三八线与十七度线——朝战和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美两国在越南问题上的不同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采取“有限援越”和美国明知实情却不“公开点破”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774年4月华盛顿说:“我先我可以宣布一个事实,单独或集体地争取独立,这并不是这个大陆上的哪个政府或任何人的愿望或兴趣所在。”……此时,华盛顿还认为英国国王是有道明君,只要下情充分上达,英王就会支持正义,纠正内阁的错误。……不久,从英国传来消息,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发表演说,要对北美殖民地按照“暴乱”罪实施镇压,用血和火来回答大陆会议的“致英王书”。 ……1776年2月华盛顿又说:“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通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我们采取这一必然会促使我们幸福的步骤,是完全应该的。”
材料二美国宪法不是制宪者们凭空设计的产物,而是在已有的法律、思想、文化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美国宪法不是纯理论的产物,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社会的宪政文化土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中。美国宪法形成的基础是综合性的,美国宪法基础的综合性为宪法的稳定性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盛顿态度的前后变化和发生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长期稳定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并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