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最先是作为古代的一种地方组织而存在的,周时的一“党”约“五百家”。后来人们把在朝堂之上因共同利益或主张结成的政治势力集团称为朋党。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朋党的存在且党争不断,如秦代吕(吕不韦)缪(缪毒)之争,东汉钩党(外戚与宦官集团)之争,唐朝牛李党争,宋代熙丰、元佑党争,明朝末年东林党人与阉党的争斗。对党争的评论也很多。孔子教导弟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韩非子更加反对朋党,认为结党营私足以亡国。北宋欧阳修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王夫之更是尖刻地评判道:“朋党之兴,始于君子,而终不胜于小人,害乃及于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
——摘编自王桐龄编著《中国历代党争史》等资料
材料二 为筹措军费以镇压苏格兰起义,1640年专制君主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这届议会中,支持国王的一派称为“骑士党”,多为受到王室恩宠的大贵族,是坚定的国教信仰者;反对国王的一派称为“圆颅党”,主要由新贵族、乡绅及工商业者组成,大多由非国教徒组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次年召开了新一届议会,在这届议会中,英国近代两党的雏形——“宫廷党”与“乡村党”开始出现。1679年4月召开的新一届议会中,沙夫茨伯里领导的乡村党获得绝对多数,敦促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政府不得随意逮捕或监禁任何人,这使得“反对派不必因为害怕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而遭到迫害了”,并且试图通过干预王位继承的《排斥法案》。针对这一法案,议会公开分裂,拥护这一法案的被对手称为“辉格党”,法案的反对者被讥讽地称为“托利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案包含限制王权的13个条款,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英国的政党政治随之兴起。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党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党争现象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近代英国两党政治形成的主要因素。与同期中国相比,英国政党有何不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三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时间(年) |
类别 |
投资比例(%) |
1883——1913 |
轮船航运 |
54.5% |
煤炭开采 |
67.7% |
|
1890——1910 |
机器纺织 |
23.23% |
1872——1893 |
机器制造 |
27.68% |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
——摘自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对买办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二、“买办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一分为二。你赞同哪一种观点,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评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的封建地主兴起了,他们照例对农民采用各种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剥削和压迫农民。有的农民被当作附属物连同土地赠给新贵族地主,沦为他们的佃农。农民不得弃田逃亡,违者将被押回原地给予严惩。——《埃及近代史》
(1)思考:材料一反映了阿里改革后埃及出现了什么现象,这可能对埃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二:政府规定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由政府按价供给,定期交货,加工后的产品由政府按价收购,不得私自出售,违者严惩。这样便剥夺了工厂主的生产和销售自由,他们只能收取一点加工费,全部盈利转归国有。——《中东简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2分)政治制度的创新和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在政事堂共同商议。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天子只和中书令共同商议政务,行使立案.立案所定的敕命原稿,在经过门下省同意副署后,方能交付尚书省实施.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中国历代官制》
(1)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6分)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材料三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三中“最大的困难”的?
材料四:英国的制度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的制度对中国意义不大。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4)材料四中作者认为英国制度对中国的意义是否合适?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张骞于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他到达了西域,他的随从到达了罗马。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唐代,洛阳人 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9年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大唐西域记》。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丝路开通的意义。
(2)概括汉唐丝路畅通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经济原因。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路一带”的积极意义。
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一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