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焉,借旁近与之 (       )  ②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由天才变为“______”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 不知声 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音 不知乐者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 知乐 虽有千里之 (《马说》)

C.而治道 矣 右 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 制礼乐也 客 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时秦昭王①与楚婚,欲与怀王②会。怀王欲行,屈平③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④.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二十四史•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②怀王: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③屈平:屈原。④内(nà):通"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臣之妻 ·

私:

  

· 寡人之耳者

闻:

  

③怀王 ·

欲:

  

④秦伏兵 · 其后

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规劝君王,齐威王采纳邹忌的劝谏取得外交成效的语句是   ,怀王不听取屈原的建议而导致悲惨结局的语句是   。(请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山故有亭 ,世传以为叔子 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 ,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卿 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 止也,乃来以记属于

【注释】①亭:这里指岘山亭。②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③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熙宁,宋神宗年号。④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⑤声:指好的声誉。

(1)选出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山 有亭

公问其

B. 太守

此之 失其本心

C. 之者谁

其后轩为荣光禄堂

D. 广 新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 不知人之乐

(2)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内容。   

(4)【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书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 盛也, 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③数十伶入困之,而身死国灭: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李嗣源谋反,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继皇帝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行 · 乱其所为   

②人恒 ·   

③满招 ·   

④谦得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 · 入也/斯 · 陋室

B. · · 动心忍性/此先汉 · · 兴隆也

C. · 天下笑/故不 · 苟得也

D.岂 · 伶人也哉/予 ·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甲】文提出了"   "的观点,而【乙】文中的"     "也印证了【甲】文中的这个观点。

(5)【乙】文中哪句话阐明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选手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动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乏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 ,有高世之心,故假节 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 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选自《乐毅报燕王书》)

【注释】①错:通"措",施行。②节:符节。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③擢(zhuó):提拔。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遂 · 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 · 头(《小石潭记》)

B、受任 · 败军之际

皆以美 · 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臣 · 贤圣之君

· 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而以身 · 察于燕

所识穷乏者 · 我与(《鱼我所欲也》)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3)【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甲】文中的"先帝"与【乙】文中的"先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