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语言死亡时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下列有关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有了代际传承。 |
| B.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
| C.人们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
| D.殖民主义及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压力。 |
下列有关语言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和动植物的灭绝速度相比,语言灭亡的速度要快的多。 |
| B.殖民主义是人类历史上造成语言死亡的最大元凶。 |
| C.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语言都处于濒危状态。 |
| D.文中引用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的话,有力的说明了语言死亡造成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围绕“语言的死亡”,文章从语言死亡的现象、语言死亡的原因、语言死亡的方式、语言死亡的后果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
| B.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
| C.文章第七段的“绝大多数”一词不能去掉,用“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语言是有文字记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
| D.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是赫赫有名的清华“书神”。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定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完成了第十七个一百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二百多本书,平均三天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蓝色的运动上衣,鼓鼓囊囊的旧书包,梳不平的头发,略微有些胖,笑眯眯的。
当他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本书,没想到上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三百本的目标,一读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一开始他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必读书单看了几本,很快就发现,人不可能按照书单一本一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刷到某个成就而读书,读书时顺其自然的,一本接一本。如果你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的书来看,还可以找书中提到过的其他书来看,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
(1)冯立成为“书神”,不仅因为阅读量大,还因为有他自己的读书方法。你对其中哪一条印象最深?请把它写下来。
(2)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人对这种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
材料二:比起读书形式和阅读数量,实在的内容和深入 的思考更重要。
材料三: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①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再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现代文阅读Ⅱ
有所畏,有所不畏
孔子说:“勇者不惧。”不惧的,是跌跌撞撞后的遍体鳞伤。孔子说:“君子有畏。”畏惧的,是发人深省的圣人之言。由此观之,真正的勇士, 只知横冲直撞的莽夫, 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却不畏惧披荆折棘的拓荒者。
勇者有所不畏,不畏迷蒙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第一只下树的猿猴是勇敢的,因为它克服了对地面未知的恐惧;第一只飞翔的始祖鸟是勇敢的,因为它消除了对蓝天遥远的恐惧。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实则是一部书写勇敢者不惧的精神史书。人类社会的产生、延续,也应以勇敢不惧的精神为先决条件。
但勇敢并不意味着对一切无所畏惧。勇敢者更应拥有对正义的坚守,对至善的执念,对人类根本信仰的畏惧。历史上暴君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自持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目空一切,兴土木,厚赋敛,但却忘记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荣华在,转眼亡国君。西方伟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说出“我是太阳”的豪言壮语,然而,这太阳却太过耀眼,以至于刺瞎了他的双眼。尼采的无所畏惧亦是造成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无畏主义终将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绝不是永没有畏惧的时刻,他们始终怀着对人间真善美的敬畏之心。
鲁迅曾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之所以将真正的勇士如此定义,是因为勇敢不仅意味着对死亡与黑暗的无所畏惧,更意味着对个人价值的艰难创造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这基于对天下苍生,对人间正义的畏惧。神农氏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勇士。为了探寻医药的奥秘,他走过大江南北,尝遍百草,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心系万千黎民百姓的福祉,不畏行走的劳顿和死亡的恐惧,最终在我国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曼德拉,这座屹立于彩虹之上的不朽丰碑,一生坚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早年被南非政府逮捕入狱,身陷囹圄27载。但他没有畏惧牢房的阴冷黑暗,心中始终怀着对自由与光明的敬畏,最终终结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如香港音乐人在写给他的歌曲中唱道:“黑色皮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当今社会,有关中学生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违法犯罪……更有甚者,因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中学时代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轻言放弃。
圣人孔子的良训犹在耳边回响,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就应当做真正的勇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毫不畏惧地踏上未知的荆棘路。
(1)给第1自然段划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下列选项中与第3自然段加点词语“君舟民水”表达的思想倾向不一致的是 。
A.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下为主,君为客
(3)第3自然段划线句子的作用是: 。
(4)请为第4自然段论述的观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的力量
他,是个快递小子,20岁出头,其貌不扬,还戴着厚厚的眼镜,一看就知道刚做这行,竟然穿了西装打着领带,皮鞋也擦得很亮。说话时,脸会微微地红,有些羞涩。不像他的那些同行,穿着休闲装平底鞋,方便楼上楼下地跑,而且个个能说会道……
那次他是第一次来,送名片﹣﹣丁军辉。只说了几句话,说自己是哪家公司的,然后认真地用双手放下名片就走了。皮鞋踩在楼道的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同事说,这个傻小子,穿皮鞋送快件,也不怕累。
几天后又见到他。接了他名片的同事有信函要发,就给他打了电话。电话打过去,十几分钟的样子,他便过来了。还是穿了皮鞋,说话还是有些紧张。单子填完,他慎重地看了好几遍,才说了谢谢。收费找零,谨慎地用双手将零钱递过去,好像完成一个很庄严的交接仪式。
因为他的厚眼镜他的西装革履,他的沉默他的谨慎,就下意识地记住了他。隔了几天给家人寄东西,就跟同事要了他的电话。他很快过来,仔细地把东西收好,带走。没隔几天,又送过几次快件过来。
刚做不久的缘故,他确实要认真许多,要确认签收人的身份,又等着接收后打开,看其中的物品是否有误,然后才走。所以他接送一个快件,花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一些,由此推算,他赚的钱不会太多。觉得这个行业,真不是他这样的笨小子能做好的。
转眼到了“五一”,放假前一天快中午的时候,听到楼道传来清晰的脚步声,随后有人敲门。竟然是他,丁军辉。他换了件浅颜色的西装,皮鞋依旧很亮。手里提着一袋红红的橘子,进了门没说话,脸就红了。他把橘子放到茶几上,看起来很不好意思,说,我的第一份业务,是在这里拿到的。我给大家送点水果,谢谢你们照顾我的工作,也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这是印象中他说得最长的一句话,好像事先演练过,很流畅。
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任何有工作关系的人来给我们送礼物呢,而他,只是一个凭自己努力吃饭的快递小子,也只是无意让他接了几次活,实在谈不上谁照顾谁。他却执意把橘子留下来,并很快道别转身就出了门。
橘子个头都不大,味道还有一点儿酸涩,应该是街边小摊上的水果。可是我们谁也没有说一句挑剔的话。
也许因为他的橘子、他的人情味,再有快递的信件和物品,整个办公室的人都会打电话找他,还顺带着把他推举给了其他部分。丁军辉朝我们这里跑得明显勤了,有时一天跑了四趟。这样频繁地接触,大家也慢慢熟悉起来。丁军辉在很热的天气里也要穿着衬衣,大多是白色的,领口扣得很整齐。始终穿皮鞋,从来都不随意。有次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你老穿这么规则,一点不像送快递的,倒像卖保险的。他却认真地说,卖保险都穿那么认真,送快递的怎么就不能?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
我们都笑,这么简单的工作,他做得比别人辛苦多了,可这样的辛苦,最后能得到什么呢?我们的态度并不乐观,觉得他这么笨的人,想发展不太轻易。
果然,丁军辉的快递生涯一干就是两年。两年里他除去换了一副眼镜,衣着和言行基本上没有变化。工作态度依旧认真,从来没听到他有什么抱怨。
那天我打电话让他来取东西。我的大学同学在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十一”结婚,我有礼物送她。填完单子,丁军辉核查时冷不丁地说,啊,是我念书的学校。他的声音很大,把我吓了一跳。他又说,我是在那里毕业的。
这次我听明白了,不由抬起头来,有些吃惊地看着他。你也在那里上过学吗?
可能那个地址让他有些兴奋,一连串地说,是啊是啊,我是学财会的,2012年刚毕业。
天!这个其貌不扬的快递小子,竟然是个正规学校的中专生。
我忍不住问他,你有学历也有专业特长,做个快递员,你当初学的知识不都浪费了?我不禁替他惋惜。
不会啊,送快递也需要有好的统筹才会提高效率,比如把客户跟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业务类型明细分类,业务多的客户一般送什么,送到哪里,私人的如何送……通常看到客户电话,就知道他的具体位置,大概送什么,需要带多大的箱子……他嘻嘻地笑,知识哪有白学的?
我真对他有些另眼相看了,没想到笨笨的他这么有心,而他的话,也真有着深入的情理。
转眼又到了“五一”,节前总会有往来的物品,那天给丁军辉打电话来取东西,电话是他接的,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更年轻的男孩。说,我是快递公司的,丁主管要我来拿东西。
我愣了一下,转念明白过来。说,丁军辉当主管了?
是啊。男孩说,年底就去南宁当分公司的经理了,都宣布了。不等我们问,他接着又说,上次公司会议上宣布的,提升的理由好几条呢:他是公司唯一干得最长的快递员,是唯一有学历的快递员,是唯一保持穿西装的快递员,是唯一建立客户档案的快递员,是唯一没有接到客户投诉的快递员……因为丁军辉的事,那天,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天下午,丁军辉的快递公司送来同城快件,是一箱进口的橙子。虽然没有卡片没有留言,我们都知道是他送的。
隔着这些漂亮的橙子,我却看到了那些小小的橘子。橙子很大,色泽鲜艳,味道甜美。它们,不就是那些小橘子开出的花吗?
(文章略有删改)
(1)速读选文,概括主要情节。
送名片→ →赠送橘子→谈衣着→ → →赠送橙子
(2)选取最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A.乐观 B.认真 C.勤奋 D.谨慎
(3)文章多次出现了丁军辉“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的细节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4)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3自然段“谨慎地用双手将零钱递过去,好像完成一个很庄严的交接仪式”一句,“谨慎、庄重”等词语的运用,表现了丁军辉的拘谨。
B.第9自然段“可是我们谁也没有说一句挑剔的话”,是因为大家被丁军辉的人情味打动了,对他有了一些理解、亲近和包容。
C.第22自然段快递小伙子的话,补充介绍了丁军辉的业绩,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D.文章开头写丁军辉是不被大家看好的“傻小子”“笨小子”,到后来“我”对他另眼相看、为他由衷高兴,这种情感的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5)试理解第24自然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2015年12月10,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她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呦呦”二字,出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似乎也注定了她的人生要与这颗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处心积虑,不断探索,后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了灵感。在又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他们最终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目前,以青蒿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屠呦呦,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1)请提取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提到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该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B.“呦呦”二字,出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似乎也注定了她的人生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C.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找到新型抗疟疾药物,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处心积虑,不断探索,后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了灵感。﹣﹣句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无误。
D.屠呦呦,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这句话没有语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4)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