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回答: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9世纪中叶以后,亚非拉众多国家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纷纷踏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材料一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日本幕府统治面临的外部危机是什么?
(2)据材料二,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
(3)根据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4)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四、五,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分别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⑵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三
(3)观察材料三的漫画,归纳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哪项改革措施?从统治者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你有何认识?
(2)材料二所反映现象和北魏统治者哪项改革有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改革措施有何意义?(4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伯利克里时期选民在城邦总人口中的比重
材料二英国选举制度的变革年表
时间 |
情况或改革措施 |
1832年 |
在市镇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付10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10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50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2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 |
1884年 |
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 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 |
1918年 |
英国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
1969年 |
凡是年满18周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男女,都有权参加下院的选举 |
材料三美国选举制度的变革年表
时间 |
情况或改革措施 |
1787年 |
宪法规定: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 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
1920年 |
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
1970年 |
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 |
1971年 |
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所示选民状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请概括指出,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材料四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
……如,公民选举自愿、自由的原则;候选人参选竞争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举机构职责法定的原则;选举工作人员回避的原则。现在的选举制度在权力制约和程序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这些原则,即便在选举中出现了一些严重违反这些原则的行为,也很难认定其违法。
……根据我国选举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候选人,可以有两种产生形式,一种是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另一种是由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在选举工作实践中,人们把前者称为组织提名的候选人,后者称为选民或代表联名提名的候选人。从选举法的规定看,无论是组织提名的候选人还是代表或选民联名的候选人,都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实践中,组织提名往往为数过多,而选民的提名往往不被重视和同等对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选举法第三十一条关于“酝酿、协商、讨论”的规定,为选举机构(实际上是组织部门)以“代表构成”等为理由,运用“酝酿协商”方式清除代表(选民)联名的候选人提供了“制度暗道”。
——《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的思考》
(4)据材料四概括我国选举制度的特点
(5)据材料五,概括我国选举制度有哪些缺陷?
阅读材料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回答:
(1)据所学知识简述《天津条约》签订的背景?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提示:要结合护照内容(史)分析弊端(论),即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