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其皆瞠目结舌而不解。”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代议制的基础还没巩固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农民对政治不了解 |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
某位思想家强调,屈从于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道德懦弱是蒙昧主义盛行的前提;而自主的自律则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启蒙(思想)得以普及的前提。这位思想家是()
A.卢梭 | B.康德 |
C.伏尔泰 | D.孟德斯鸠 |
16世纪的特兰托会议宣称:“基督教的真理和道德规范,除依据《圣经》外,还依据不成文的传统,而传统任凭教会选择决定,《圣经》的诠释亦必须遵照教会意见。”此次会议主要目的是()
A.反对宗教改革 | B.强调信仰的纯洁性 |
C.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 D.阐释信仰和道德的关系 |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德改革敕令》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A.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 B.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 D.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写道:苏格拉底“抨击智者冒充热爱民众,实际上却是阿谀奉迎,反复无常。而伯里克利等政治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只是在满足公民的私欲中寻求其幸福和快乐。”材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A.关注兴趣从自然转向社会 | B.主张由哲学家执政 |
C.对雅典民主政治丧失信心 | D.力图重建道德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