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B.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C.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解负令” | B.建立四百人会议 |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D.鼓励发展工商业 |
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的根本推动因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 B.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C.梅加腊占领雅典的萨拉米斯岛 | D.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且有经商阅历 |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
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
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 |
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
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退回到合作社运动之前,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主要是
A.没有看到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
B.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
C.没有看到它解放了生产力 |
D.没有看到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严重蔓延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