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列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下列数据中,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论断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 | B.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
C.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2.2% | D.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 |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了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这说明该企业()
A.是1866年出现的机器工厂 | B.具有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的特点 |
C.受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 | D.已经脱离了封建经济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