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中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
|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
|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 B.宗法制的衰落 |
|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井田制的推行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
|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
|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 |
|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
| D.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