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释】
①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②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 |
B.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
C.柳宗元虽有友人陪伴,但身世之悲、思乡之愁没有丝毫地减弱,反而抒发得更强烈。 |
D.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
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1分)
杂诗七首(其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一、二句用“桃李”比喻南国佳人容貌如花开般鲜妍,光彩照人。 |
B.诗歌三、四句“朝游”“夕宿”进行对比,表现了主人公闲散、寂寞的生活。 |
C.诗歌五、六句中“薄”的意思是轻视,“谁为”即“为谁”,宾语前置。 |
D.诗歌七、八句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对人生短暂、容颜易老的无奈。 |
E.这首诗通篇以美人作比,意在表现诗人恃才傲物、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性格特点。对下列诗评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诗评:清代张玉榖说:“此诗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
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古诗赏析·卷九》)
A.张玉榖认为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是因为自己才美却不被看重,恐湮没于世而嗟伤。 |
B.张玉榖认为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佳人的“自矜”之情,意即为貌美而自负。 |
C.张玉榖认为曹植和佳人的相似点是二者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诗人以佳人作比。 |
D.这首诗清丽自然,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确如张玉榖诗评所言。 |
这首诗的五六句是如何体现“自惜”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文后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 的意境中。 |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 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 |
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
第一节诗中用了三个“轻轻的”,从修辞角度讲,可以看作是什么修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