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春夜闻笛①
唐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
南宋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3分)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春夜闻笛①
唐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
南宋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3分)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题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①!
[注]① 讵:岂。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请将此诗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简要谈谈二者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