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凉,疾愚暴之无知。”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①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 A.1921年和1922年 | B.1927年和1928年 |
| C.1937年和1938年 | D.1949年和1950年 |
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 )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
|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
|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
|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
|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
|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
|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
|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
|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