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
|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
|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
|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
明代徐一夔《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丝织业出现雇佣剥削 |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
| C.手工业者生活的艰辛 |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 C.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 D.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 B.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
|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 D.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账,四角垂直香囊。箱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
|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
|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
|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