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落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程朱学派尽管对王安石学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朱熹仍认为“王氏新经尽有好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吸收改造佛、道关于宇宙论和认识论的成果,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杨云峰《宋型文化与豫剧艺术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宋儒一反对前代儒家迷信经典、谨守故训的传统,先是对汉唐传注,进而对经典本身表示怀疑。疑传派主要活跃于宋仁宗亲政以前,代表人物有孙复、石介等。疑经派从仁宗亲政后发难,以欧阳修怀疑《周易》为最早,直到宋季王柏怀疑《诗》《书》,始终绵延不绝,李觏、张载、程颢、程颐等130位知名人士,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疑经思潮摇撼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有突破藩篱、解放思想的作用。宋学思想家不避权威而好持异论,由疑古非圣进而议古;拟圣,分别撰写了“自出议论”的思想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诸子百家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杨云峰《宋型文化与豫剧艺术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宋代自太祖、太宗起,崇文抑武就立为祖宗家法。“优待文士”、“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具体而微的政策导向与家法规定,导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有利于形成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向,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
——房峻峰《多了解一点宋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宋朝思想领域呈现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思想领域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材料2:《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自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也。
——《亭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1朱熹认为“通众理”的方法是什么?
(2)材料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思想?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求学的态度应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3: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2反映的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3指出黄宗羲认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1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