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A.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 B.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
C.孔子穿西装 D.大清子民“剃发、蓄辫”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段话的本质是

A.否定中国戏剧 B.批判传统文化
C.鼓励戏剧创新 D.反思传统文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