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如图,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16分)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 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3分)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如图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118页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2)宋代儒学发展到新阶段。请简要说明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概况。
 (3)宋词分哪两大流派,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4)元曲由哪些部分组成?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
 (5)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谁的什麽画?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根据材料四,在启蒙运动阶段人文主义思想有了怎样的发展?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