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二战后苏联某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反映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 |
| B.揭示出欧洲援助计划的本质 |
| C.彰显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
| D.讽刺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一组是
| A.刀耕火种→奴隶制经济形成 | 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
|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 D.石器锄耕→小农经济的形成 |
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对此,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
| 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 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加轻便灵活 |
| C.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耕作速度 | D.使用比较平稳,利于旱田耕种 |
阅读下面两幅图:
图一中的工具出现的时间及用途分别是
| A.西汉耕地 | B.东汉施肥 |
| C.西汉播种 | D.东汉开沟 |
中国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重视祭祀 | B.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 |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D.粮食结构以谷物为主 |
城市发展记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将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
材料二1945年重庆与四川、西南、大后方工业比较表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设为经济特区以来,百万技术和管理人才从全国迁入 广东; 港澳台和海外的管理经营人才迁入,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港人就有5万;数百万农民工进入。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重庆在当时大后方工业中的地位?(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口的结构性特征及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