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程桓,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桓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桓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桓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桓诏狱。已,刑部坐桓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桓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桓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桓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程练劾嵩,嵩疑与桓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桓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桓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桓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桓前,桓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桓还其家。
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桓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中的“擅政”是“擅长政事”的意思。
B.“除徽州推官”和“丧除,召为都给事中”两句中的“除”意思相同。
C.“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桓得罪”中的“得罪”应理解为“获罪”。
D.“衰病侵寻”中的“侵寻”应解释为“侵扰、折磨”。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程练是程桓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程练的手脚铐起来。
B.程桓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程桓。
C.程桓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D.程桓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桓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小题1-小题4每小题2分,1小题5是10分,共18分)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之案:查办
C.吏人阙请留之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寇:侵略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B.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C.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D.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③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翻译题(每小题3分,共4小题,共12分)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8、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张差梃击事,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此何等事,乃以‘疯癫’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时方授检讨,文炳再疏显攻,昌期即称疾去。天启元年还朝,一燝以次辅当国。其冬,首辅叶向高至。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向高不悦。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燝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允放。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向高怫然曰:“上所传,何敢不奉?”昌期曰:“公,三朝老臣。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向高默然。昌期因备言一燝质直无他肠,会顾大章亦为向高言之,一燝乃得善去。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昌期愕然曰:“谁为此言以误公?可斩也。”向高密具揭,请帝允忠贤辞,忠贤大愠。会有言涟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遂深怒不可解。及向高去,韩爌秉政,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及涟、光斗,爌皆具揭恳留。忠贤及其党谓昌期实左右之。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忠贤恨不置。明年二月,复于他疏责昌期已削籍犹冠盖延宾,令缇骑逮问。逾月,复入之李实疏中,下诏狱。四月晦,毙于狱。
(节选自《明史·缪昌期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讦:攻击。
B.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元:原来。
C.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疾:痛恨。
D.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沮:阻止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B.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C.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D.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昌期正直敢言,挺身揭露丑恶。张差梃击事,刘廷元等欲以“疯癫”掩盖真相,缪昌期对朝士直言揭露,受到刘廷元之流的打击报复,称病去官。
B.缪昌期赤胆忠诚,诚心挽留贤良。魏忠贤指使人弹劾刘一燝和周嘉谟并准许上报,缪昌期急劝叶向高以自身去就力争阻止,后来使刘一燝免遭流放。
C.缪昌期嫉恶如仇,尽力去除奸佞。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叶向高认为魏是难得的能扶正皇帝的人,缪昌期力言反驳,致使叶密请皇帝准许魏忠贤辞职。
D.缪昌期刚正不阿,不惜身死冤狱。他因不肯与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同情、保护贤良大臣,遭到魏忠贤等人的忌恨,被罗织罪名下诏狱,最终死在狱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
(2)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于秦质:做人质
B.田光曰:“敬奉教。”乃焉造:到……去
C.太子逢迎,行为导却:表转折
D.愿足下急太子过:探访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燕太子丹者,尝质于赵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丹怨而亡归
B.①愿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②遂自刎而死
C.①其少时丹欢②失其所,不知
D.①跪蔽席②田光俯笑曰:“诺。”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
B.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
C.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
D.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

翻译
(1)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
(4)又前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