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1971年  第26届  阿尔巴尼亚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日建交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10分)材料一:2013年9月3日至13日,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出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首次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这是一次充满希望和面向未来的历史性访问。访问实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全面战略升级,推动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安全合作与务实合作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在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多边舞台传递出中国经济鲜明的政策信号,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再次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的信心与智慧。
材料二: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中国越发展,对世界的贡献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这是美联社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观察结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⑴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⑵从当今世界的主题角度谈谈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有何历史意义?(2分)
⑶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本世纪初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是什么?
⑷“中国力量”的发展离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什么历史性决策?“中国力量”足以显示我国的实力,但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请分析其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共7分)今年中秋节,小明回老家福建看望爷爷,小明爷爷与共和国同龄,共有八个兄弟姐妹,育有四个子女,每个子女都只生有一个小孩,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度中秋佳节。每逢佳节,爷爷总不忘忆苦思甜,在饭桌上又向儿孙们讲述起自己这一辈子的经历:
上世纪50年代末,家里的自留地、家畜、果树都被收归公社所有,公社社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靠挣工分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70年代初,为了改善一点家里的生活,爷爷出去贩卖了一些老鼠药,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被抓去游街示众并劳教了半年。
80年代初,村里实行了土地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基本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
90年代初,爷爷带领子女们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贷款到厦门办了一家外贸服装加工厂,产品销往海外,日子越过越红火……
⑴爷爷的一生见证了共和国曲折成长的历程。请结合材料用史实说明。
⑵上世纪80年代以来,爷爷一家生活水平的改善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哪些具体措施?

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常有危机伴随。19世纪中期的日本、美国和俄国都出现了社会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顺利度过了危机,走上富强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佩里舰队到达日本

材料二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希望在西部新州使用黑人奴隶,而北方工厂主希望实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终于到了不用战争手段不能解决的程度。经过4年战争,最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材料三
“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表彰这位农奴解放者的功劳。”——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面临怎样的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2)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战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农奴解放者”指的是谁?他最终使俄国历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四

(4)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形势?两次危机之后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浴火重生】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
材料六

(5)依据材料五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6)材料六中“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者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 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为改变“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
材料三  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
——马英九在台湾各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材料三与材料二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4)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历史上,日本屡屡侵犯中国,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人教版七下教材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其英雄壮举的指挥将领分别是谁?是为了抗击日本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日本在上述侵华战争的发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3)材料三中,为什么视日本为“万恶的敌人”?(以其侵华暴行为例说明。2分)社论认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3分)
(4)日本至今仍未反省战争罪行,从中日关系的角度,你怎么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