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列问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是 ,“风骚”原指《 》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 》。上阕的表达方式是 ,下阕则主要是 。
加线句运用的修辞是( )
A.夸张、排比、比喻 | B.夸张、比喻、拟人 |
C.比喻、对偶、拟人 | D.比喻、夸张、借代 |
“望”和“惜”各贯穿到词中的哪一句?( )
A.长城内外秦皇汉武 | B.原驰蜡象成吉思汗 |
C.大河上下唐宗宋祖 | D.欲与天公试比高只识弯弓射大雕 |
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B.江山如此多娇 |
C.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①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释】①铁瓮:即铁瓮城,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黄鹤楼》颈链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有力,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B.《望海楼》颔联两句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以“三峡”“六朝”突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C.两首诗尾联都用问句,以抒情作结:《黄鹤楼》打发诗人思乡之情,《望海楼》表露出诗人低沉而又伤感的情绪。
D.两首诗都写登楼所见,诗句典雅凝练,写景角度多变。现实遐想交织,时空大大扩展,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好事近•咏梅
【宋】陈亮
的皪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苗。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
【注释】①的皪:鲜明。②玉奴:泛指美人。
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古诗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①,
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梅
[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
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
无人别意看。
[注释]①林和靖:即林逋,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古诗阅读。
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1)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古诗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①容易白人头。
[注释]①白门:指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词情感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