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感谢) B.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交换)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B.免冠以有先生也
C.头抢地耳徒有先生也
D.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君逆寡人者

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睢列举了平民中三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翻译下面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②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民其上() (2)石而往有石泓()
(3)北小谭()(4)石底以出()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胡不已乎
B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许寡人
C然卒入渴兴复汉室,还旧都
D渴西南行不能百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行:名节操行。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2)夫如是如是: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完成1~3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 冽:凉
B. 石底以出 卷:弯曲
C. 潭中鱼 百许头 可:可以
D. 乃记之而 。 去:离开
2.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布石上
B.西南而望
C. 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 犬牙差互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小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 )
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2分)
不亦乎( )温而知新( )
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臣卑鄙 B.可一战 C可调素琴 D.皆美于徐公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