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①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这两首诗虽然都用了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仝的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基的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有人认为《天平山中》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逢郑三游山》的首句“相逢之处花茸茸”,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烘托了诗人遇到友人的喜悦心情。 |
B.《喜逢郑三游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
C.《天平山中》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
D.《天平山中》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抒发了诗人抑郁的心情。 |
阅读下面古诗词。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 有离宫。③元:同"原"。下列对诗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国破家亡的不幸者形象。 | B.留恋战败前美好生活的凄惨者形象。 |
C.空怀复国壮志者形象。 | D.虽处境悲凉,却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 |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词人笔下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阅读】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古诗阅读】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的景象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6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诗歌中“沉沉”和“切切”两个词意蕴深刻,试写出表达效果。
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并说出诗句表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