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代还,对便殿①,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上嘉之,改太子中允。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连丁家难,起知建安军。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多迂滞。综因上言请复置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夏人扰西边,环庆大屯士马。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时梁鼎议禁解盐②,官自货鬻。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川,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六年,迁起居舍人,再为河北转运使。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综继领其职,号为详练。至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望诏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员。若出使按狱,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狱枉滥,悉得察举。”四年,西幸,道出河阳境上。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然尚气好胜,不为物论所许。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改)
【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②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知建安军起知:开始掌管 |
B.规画多迂滞规画:谋划 |
C.若出使按狱 按狱:查办案件 |
D.四年,西幸 西幸:皇帝巡察西部 |
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衣服,褐衣借指平民。 |
B.“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 |
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 |
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并不是不容寻常,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和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 | B.而绝江河绝:横渡 |
C.金石可镂镂:同“漏”孔穴 | D.而闻者彰彰:清楚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锲而舍之 | B.吾尝跂而望矣 |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D.蟹六跪而二螯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也。少为蔡州军校。僖宗还长安,建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华州数经大兵,户口流散。建少贱,习农事,乃披荆棘,督民耕植,出入闾里,问其疾苦。建初不知书,乃使人题其所服器皿床榻,为其名目以视之,久乃渐通文字。见《玉篇》,喜曰:“吾以类求之,何所不得也。”因以通音韵声偶,暇则课学书史。是时,天下已乱,诸镇皆武夫,独建抚缉兵民,又好学。
乾宁三年,李茂贞复犯京师,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建遣子允请幸华州。昭宗又欲如鄜州,建追及昭宗于富平,泣曰:“藩臣倔强,非止茂贞,若舍近畿而巡极塞,乘舆渡河,不可复矣!”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建已得昭宗幸其镇,遂欲制之,因请罢诸王将兵,散去殿后诸军,累表不报。建已杀诸王,乃营南庄,起楼阁,欲邀昭宗游幸,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其父叔丰谓建曰:“汝陈、许间一田夫尔,遭时之乱,蒙天子厚恩至此,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覆族之祸,吾不忍见,不如先死!”因泣下歔欷。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建稍恐惧,乃止。光化元年,昭宗还长安,自为建画像,封建颍川郡王,赐以铁券。建辞王爵,乃封建许国公。
昭宗东迁,建从至洛,昭宗举酒属太祖与建曰:“迁都之后,国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两人。”次何皇后举觞,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建出,谓太祖曰:“天子与宫人眼语,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太祖以故尤德之,表建平卢军节度使。
太祖即位,拜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性刚暴,臣下莫敢谏诤,惟建时有言,太祖亦优容之。太祖郊于洛,建为大礼使。罢相,出镇许州,太祖崩,许州军乱,见杀,年五十八。
(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督民耕植督:督促 |
B.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次:按次序 |
C.太祖以故尤德之德:感激 |
D.建蹑太祖足蹑:踩,踏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建工于心计、行事精明的一组是
①建遣子允请幸华州②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③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④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
⑤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⑥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建出身低贱,熟悉农家的事情,面对多次遭受战争祸害、百姓流散的现状,他非常关心农耕,经常深入到乡间,了解百姓疾苦。 |
B.韩建开始不识字,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慢慢通晓文字,并且学习书史;在天下已乱的时期,只有他能够安抚兵民,又喜欢学习。 |
C.李茂贞再次攻打京城的时候,昭宗先是想逃奔太原,后又想要到鄜州,但韩建软硬兼施,最终将昭宗逼到他的“根据地”华州。 |
D.韩建本想废掉昭宗,另立德王裕;其父叔丰告诫他此举是灭族之祸,加上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最终使他罢了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人失期失:超过 | B.公纯难之难:诘难,责难 |
C.邓州去京七百里去:距离 | D.敌大至,汲死之死:为……而战死 |
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麾其众阵以待辱其群臣 |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凡仕于此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8分)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汉兵起,异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光武使异别收河间兵。还,拜偏将军。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建武三年春,大司徒邓禹要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相诱,难卒用兵破也。”禹不从。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军还击,禹军溃乱。异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异复坚壁,收其散卒,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于崤底。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至,隗嚣乘胜使其将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九年春,诸将共攻冀,不肯拔,欲且还休兵,异固持不动,常为众军锋,病发,薨于军。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有删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眉引军还击还击:回来攻击 |
B.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多:称赞 |
C.乃诏异军栒邑军:驻军 |
D.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自伐:亲自讨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禹不听,复战 ,大为所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D.诸将共攻冀,不肯拔,欲且还休兵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冯异善于用兵的一项是( )
①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②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
③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相诱
④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⑤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
⑥潜往闭城,偃旗鼓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曾为王莽旧吏,在潜出城巡视属县时,被汉兵捉住。经人推荐被刘秀召见。后来成为光武帝独当一面的一员大将。“上豆粥”一事可见其与光武帝为患难之交。 |
B.每当诸将领谈论功劳时,冯异常躲避在大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虽然大家愿意跟随他,但此事也不能不表现出他还缺乏大将风度。 |
C.在最初攻打赤眉时,冯异认为士卒饥倦,应该休息,不宜出战。邓禹没听他的意见,继续出战,而赤眉军失败,弃辎重而逃。 |
D.冯异认为长久在外带兵,心里很不踏实,就呈奏章说思慕朝廷,希望在朝廷任职,光武帝没准许。后来有人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光武帝亲自拿奏章给他看,他十分害怕,又呈奏章表示感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稍以恩信相诱,难卒用兵破也
②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
③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