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一人失期失:超过 B.公纯难之难:诘难,责难
C.邓州去京七百里去:距离 D.敌大至,汲死之死:为……而战死

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麾众阵以待辱群臣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三月马之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此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国家致死身死国灭,天下笑者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拟论姚莹功罪状
(清)鲁一同
守边之士,皆威信千里,坐摧强寇。用之则边境安,舍之则戎心启。故延寿不赏,汉臣寒心;道济见杀,宋疆日蹙。何者?忠孝勇猛之士,敌人所构忌,谗间所由横生,徒以纤芥之间,卒絓吏议,使折冲奇士旋踵及身,为世深戒,诚可痛也!
窃见前台湾道姚莹,忠勤文武,守边数年,横塞夷虏之冲。虏尝三犯之,摧败夺气以去。军兴以来,南接广闽,北连江浙,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台湾地广不过一大郡,卒不过千人,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
往者和议初成,佥谓可恃。厦门旋覆,浙东再躏。准今视昔,和之不可信可见于此矣。今信逆虏反复之说,轻折捐命之臣,摧败士气,为夷复仇。
夷自定海以来,小入覆军,大入夺城,焚杀淫掠,动以万计。就如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亦足以雪数年之深耻,偿士卒之冤痛。
奉命守土,惟敌是求。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诸臣守义,死节于下。以守则固,以和则久。国体事机,亦无损缺。臣见其功,未见其罪。
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
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莹等一去,海外孤危。后有来者,避畏吏议,孰敢击贼?边吏解体,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率相委而去。东南之祸未有艾也。
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进退之义,臣未得其中。谓宜湔雪莹罪,激励有功,以劝来者。
谨状。
【注】①姚莹,台湾兵备道,曾带兵击败入侵的英军。事后,英政府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严惩姚莹。朝廷迫于压力将姚莹革职。②延寿,是甘延寿,他是西汉末年的将军。③道济,是檀道济,他是南朝名将。④絓:触犯,影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敌人所构忌构造
B.轻折捐命之臣捐助
C.东南之祸未有艾也停止
D.激励有功,以劝来者劝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和之不可信可见于此矣往者和议初成

C.
D.
沛大恩于上后有来者,避畏吏议

舍之则戎心启敌人所构忌
以守则固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

下列句子中,都是表现姚莹“功绩”的一组是
①横塞夷虏之冲
②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
③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
④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
⑤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
⑥谓宜湔雪莹罪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得力的守边大臣往往会受到敌人的陷害,朝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敌人的离间,轻易惩罚他们。
B.作者认为姚莹凭借台湾的狭小地方、弱小的军事力量,在对抗敌人的侵略中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值得敬佩。
C.从历史上看来,外来侵略者提出的和谈都是不可相信的,那些和谈不过是为了进行更大侵略的缓兵之计而已。
D.作者在文中替因抗敌被治罪的姚莹进行申诉,指出朝廷赏罚失宜,建议应洗雪功臣的冤屈,激励有功之人。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
②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 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易箦:指弥留之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旋除删定官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C.盖寓微词也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为论者所斥

犹留诗以示其家云公勉为之出
C.
D.
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

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韩侂胄固欲其出

下列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游)天资慷慨,喜任侠
B.(韩侂胄)又命公勺青衣泉
C.谢事(于)山阴泽中
D.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人)故作为歌诗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古代诗文阅读( 2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
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
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
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
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
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
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
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
州兵讨之,不克。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
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
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
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
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
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白太宗鞫之鞫:审问
B.秦王益不喜益:渐渐
C.微时遇异书微:年幼
D.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董:督察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现太宗重视张平和体现张平治理业绩的一组是()

A.太宗尹京兆,置其邸监市木秦、陇
B.畀以兵食之重寄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C.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时人称其宽厚
D.各振举其职焉系舟其中,不复调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
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
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
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

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译文:
(2)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 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知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①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间:中间
B.真宗幸澶州幸:宠幸
C.其众数万薄金明薄:以……为簿,轻视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引:退却

下面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⑤遂募兵筑万安城。⑥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译文
(2)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文言文翻译: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