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
|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
|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 |
|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所配的一幅图——新兴的西方世界:到1763年,欧洲主导了世界贸易。作者在说明世界贸易问题时选择1763年可能的理由是
| A.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 B.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
| C.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
| D.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粮食进口。1822年《谷物法》修正为价格在每夸特、70—80先令间可以进口谷物,而当时国内平均只有44先令。该法案引起极大争议,除土地所有者支持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强烈反对。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法案在议会通过。对此,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最可能的反应是
|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伟大胜利 | B.生产成本肯定会下降,发财的日子到了 |
| C.面包要便宜了,我的日子会好过点了 | D.靠高价卖粮、出租土地赚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A.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
| C.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
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
|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
①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②缓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