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蔽林间之窥:偷看
B.虎大骇,远遁:逃跑
C.益 其声习:练习
D.今若焉是:这样

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②公亦以此自矜   ③以我酌油知之   ④以为且噬己也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②③用法不同,①④用法相同 D.②③用法相同,①④用法不同

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对驴子经历了虔敬、畏惧、试探、进攻四个阶段,最终吃掉了驴子。
B.“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外表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的道理。
C.“黔驴技穷”一词现在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D.全文以驴子的悲惨结局,告诉读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可轻易示人,否则终将失败。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驴不胜怒,蹄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①齐国厚葬()②布帛于衣裘()
③桓公之()④厚葬之风矣()

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人 何 故 为 之 也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之 临:
(3)愿还而视之子:
(4)去而之 顾: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一)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1]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需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额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二)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2],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1]龃龉(jǐi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2]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辈直道事人(侍奉) B.师颔其首曰(下巴)
C.主酒家(主持、掌管) D.索而饮之(索取)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外官不易为为天下笑
B.必以其说驾之公将鼓之
C.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不以千里称也
D.往别其师门人弟子填其室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②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两则故事都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工具。②馏:把食物蒸熟。③糜子:粥。④更相:互相;易夺:改正补充。
解释句中加线的实词
(1)宾客陈太丘宿()(2)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3)俱而窃听()(4)仿佛之()
找出与“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乃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句子
(1)尔颇有所识不?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太丘所言“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也()⑵野芳发而幽香()
⑶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⑷伛偻提携()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遭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获得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