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氢氟酸、醋酸、氢氰酸(HCN)、碳酸在室温下的电离常数分别为:
① |
HF |
Ka=6.8×10-4 mol•L-1 |
② |
CH3COOH |
Ka=1.7×10-5 mol•L-1 |
③ |
HCN |
Ka=6.2×10-10 mol•L-1 |
④ |
H2CO3 |
Ka1=4.4×10-7mol•L-1 Ka2=4.7×10-11 mol•L-1 |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酸中酸性最弱的是_____________.
(2)写出H2CO3电离方程式是 .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足量的氢氟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少量的CO2通入NaCN溶液中: .
(1)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如图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的总能量(填“>”、“<”或“=”)CO2和NO的总能量。
(2)在某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5mol NO2和1mol CO,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NO2+COCO2+NO,2 min时,测得容器中NO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则:
①该段时间内,用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为。
②假设此反应在5 min时达到平衡,则此时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③下列事实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保持变 | B.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
C.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 D.NO2的消耗速率与CO2的消耗速率相等 |
E.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 |
(Ⅰ)![]() |
(Ⅱ)![]() |
(Ⅲ)![]() |
现象 |
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 |
C的质量增加 |
A上有气体产生 |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丙中溶液的pH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某温度时,在2 L密闭容器中某一反应的A、B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求得: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4 min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4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________(填“>”、“<”或“=”,下同)v(逆),8 min时,v(正)________v(逆)。
(10分)短周期A、B、C、D 4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E;D与B属于同一族元素。
(1)元素:A为________,D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D的原子组成符号为:_________,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A、B两元素形成AB2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电子式表示C、D两元素形成化学键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分子被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右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_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热,该反应的△H =_________________(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 O2(g) =H2O(g) △H =-241.8 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 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